来源:个人图书馆-北麓湖人图书馆
2023-08-10 11:01:07
【话说谏官周怡77】
丁巳水西会
(资料图片)
嘉靖三十六年(丁巳1557),周怡五十三岁,他心存感慨,并用定山韵作诗抒怀。回望走过的“荆棘路穷”,他方才觉悟了,天与地再老,还是强与日月长存。唐李商隐曾诗曰:“维摩一室虽多病,亦要天花作道场。” 虽然我是个贫困的沮溺隐者,但还是有地可耕的。诗末,周怡用“报答春晖惟寸草,衰荣何意任天行。”来表达了自己不受命运摆布的决心和自强不息的信念。
《五十三岁用定山先生韵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诗录卷六)
不须天问几时亨,五十三年已醉生。荆棘路穷方觉悟,乾坤眼老强思睁。维摩病苦无人问,沮溺贫犹有地耕。报答春晖惟寸草,衰荣何意任天行。
嘉靖三十六年(丁巳1557)春,王龙溪来到泾县参加水西大会。周怡同汪同潭提前了十多天在水西精舍等候,参加会讲的有百余人,大会自四月初一始,到四月十三结束。
“春,龙溪主泾县水西会,先生与焉。一时赴会者,汪周潭、管南屏、沈古林、王嵓潭、翟震川、江砚山、包士旂、王济甫、王汝贞,暨先生从兄洛泉公,姪子德诸人,从来水西赴会,惟此最盛。”(《周恭节公年谱》)
王龙溪在《水西同志会籍》中有详细的记载:“宁国水西之有会,闻于四方久矣。嘉靖丁巳岁,值予赴会之期,思畏、国贤、时一、允升、纯甫辈迂琴溪道中,遂同游仙洞,薄暮乘风。抵水西,则汪子周潭、周子顺之辈以候予浃旬矣。先后至者百余人,晨夕聚处,显论微言,随所证悟,充然各自以为有得。予藉诸友相与意肯神专,亦惕然不容以自已。信乎!此会之不为虚矣!会自四月朔至十三日而解,诸友虑其迹远而志暌也,复征予言以申警策。”
此时,虽然泾县水西会已闻于四方,但也有人作为“贻笑之资”。所以王龙溪在《水西同志会籍》文末道:“吾人今日之所讲,固自以为道谊,若犹未免于功利之私,是馁夫说食、凡民拟圣。水西之会闻于四方,将反为贻笑之资,可惧也已! 虽然,良知之与知识,其端甚微,其辨甚精,非夫豪杰之士,超然于二见之外,能转识为知者,何足以与此?是在不肖与诸君终始共图之可也。”
“时赴水西会,有不肖在中,外生议论者,先生奉书龙溪”(《周恭节公年谱》)。
周怡在《奉龙溪师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尺牍卷一)也同老师谈到“水西之会,千古一盛事”,自古治乱,皆是君子和小人消长的过程,同古时讲会一样,就是道不行,而“有志者自相讲明,以行于下...学问之道,与百姓同用,此天地间与吾人同者...水西之会,千古一盛事,凡有人心者,孰不知向知劝,顾其头目一二人。造目立意,必为罔利之谋卖,所知厚而不顾,则固所哀恸不能已者也。自古治乱,皆以君子、小人之消长见之。若其会讲,则洙泗河汾、伊洛关闽、鹅湖白鹿等会聚,皆为道之不行,有志者自相讲明,以行于下,岂谓其间必尽君子而后学哉。”
周怡时而一有疑见,便写信向老师王龙溪请教。他认为千圣出世,是因为他们奉行“精一执中”的理念,讲学也是为求“精一”功夫。
王阳明的“ 精一”,指的就是心与理的互为一体。“析心与理而为二,而精一之学亡”,王阳明强调的就是对自己内心的把控,不可将一颗心放置在蠢蠢欲动的妄念之中。一颗心若长期处于躁动的状态,就会成为一种惯性,就无法静下来,也无法收敛住。这样无论是做什么事情,都会受到干扰,最终导致一事无成的局面。面对事实纷繁,能否做到心如止水?这就是“精一”之功。
当时,但世学者眼里,心学被认为是“禅学”“异端”。周怡认为正学的特点是“真性流行”和“本色作用”,“若于此处用功,方见时时有过可改,时时有善可迁,无时可已,如天运不可一息止也。”而且时常在朋友间讲学切磋很有必要。
王龙溪在《水西会约题词》中曾有记载:“戊申春仲,余因江右诸君子之期之青原,道经于泾。”从周怡很关心老师王龙溪参加吉安“青原之会大意如何?”的情况来看,此信可能作于嘉靖二十七年(戊申1548)。
《疑见请正王龙溪先生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杂录卷一)
民受天地之中以生,是中也。非但民受以生万物,莫不然惟偏全纯驳之异尔。千圣出世,惟此一个学问,精一执中功夫之规矩也。圣人之言,虽各立名不同,而无异端也。惟出此言学身外做功夫者,斯为异端。
今之讲学,君子旧习相传,牢不可破,以意见迎合,各自以为合圣训,身外搜求,皆以为精一而求。诸身心切已近裏者反哄,然群攻以为禅学,以为异端。“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”。无思无为,感而遂通此功夫何等直截简易第,习见妄心私意浮气,蒙蔽深厚,不能不用识知,不能不作思为,所以不能顺帝,则感亦不能遂通。今夫痛痒暖饿渴之类,何用识知,何用思为。静坐黙省,方寸空虚澄然无一物,此时何得有中之形,精之又精一之又一,乃或可以空虚澄然无一物也。
少有不虚,即非精一。此时指何为禅,指何为圣。斯言若与世之学者辨,只成诤论,徒自伏地供招已学为禅,毕竟无益。但愚见欲求指南,自己不至,差谬久久,清明湛一,不辨而自明矣。此意蓄久,不敢闻于众人。尝闻一念不生全体见,窃以为名,言伏乞开示遂迷惑。
阳明先生尝有辨儒释之说,大意亦为世之学者,执迷已定,必不可正言晓示,只得就时教扶持正学,苦心所在,难以语人,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也。妄意窥测,不识然否,两垂教示。一则曰真性流行,一则曰本色作用。愚见以为,苟能如此,早已是了。若不如此,终无是处。若于此处用功,方见时时有过可改,时时有善可迁,无时可已,如天运不可一息止也。正为志不真切,旧习未易改,私欲未易去,自己日用功夫。朋友讲学切磋,此外皆非切要。伏乞专一,详示疑处虽多,未敢一一渎陈,要之大端明白,其他亦不必疑不必辨者。
青原之会大意如何?乞痛切开示。
嘉靖三十六年(丁巳1557)四月一日,王龙溪来泾县参加了水西讲会,参会的有汪周潭、管南屏、王岩潭、沈宠、周怡、周恪及宁国和徽州两府百余人,咸集于水西精舍。学者们“昼则列侍,夜则聊榻于熙光楼,精究审证”,开展阳明心学聚习讲会,一直到四月十三日结束。
五月初六,是王龙溪六十岁的生日,泾邑东隅的太学生王汝贞就建议为先生祝寿。“五月初六日,龙溪寿六十,在会诸同人,属先生为文致辞祝。”(《周恭节公年谱》)
周怡在南都追随王龙溪门下学习王阳明“致良知”心学,至此二十年过去了。汪周潭把王龙溪此次在水西的讲学,与孔子在洙泗间和程颢、程颐在伊洛间的讲学同比。
周怡在叙中,从尧舜的“精一执中”,开其心学先河,至文王、仲尼、彭聃到“伊洛诸贤,复阐圣学,天寿以续”,自后便“多言学歧”了。到了明代王阳明指出“良知”“格物以致知”,才回归到了“精一”的正脉上。
王龙溪是王阳明的“入室高第,极深研几,独得其宗,其致知也。寂感无迹,内外两忘。”他效法遵循前人的“精一”学说,授受良知于四方,让宁国和徽州人士知书达理。“授受于良知之秘妙,丕显于四方,造我宁徽,用不迷群。”因此周怡言:“水西之会,十年于兹,六邑旁群,罔不来学,咸知格致之实,希天俟命,人用不疑。”“水西之水也,溯之洙泗,其源同也。导之伊洛,其流同也。”大家皆祝王龙溪老师之寿,是“因得永命之道”。
《龙溪王先生六十寿叙》(《周恭节公全集》文录卷三)
嘉靖丁巳,乃予师龙溪王先生耳顺之年,夏伍月六日,其诞辰也。诸生王子汝贞等咸谋走寿于家。先生适以水西会期来于时,中丞周潭汪公、司务南屏管君、太守岩潭王君暨邑大夫学博诸君子及门人,御史沈子宠与怡兄弟,合宁徽两郡人士百余咸集精舍,昼则列侍,夜则聊榻于熙光楼,精究审证,如是者旬余而别。中丞公而下暨诸门人咸谓:“会之盛者,在昔维洙泗之间,嗣维伊洛。”今水西之归依先生亦犹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。先生之寿,宜有言以祝,命怡执役。
怡小子之事先生也。先生时官留都职方,今二十余年矣。学优而仕,日入精邃发明阳明夫子致良知之旨,躍如可㨿,闻其说者,咸可以永命。先生之寿大矣,怡不肖,何足以知之。诸君子曰:“可得闻乎?”曰:“民受天地之中,以生天之命也,以生天之命也,寿之原也。知永命者,可与知寿。”尧舜“精一执中”,以开其先。文王永言配命,以完其纯。仲尼不怨不尤,以知其天、其寿恒久不已,斯与天地参,圣远道微,知寿者鲜矣。以彭聃为长年,以颜冉为非寿,木石为坚,龟鹤为久,是则谓之诞。从以欲者,戕用智者,逆私其身者,孤论寿,逾荒贼道逾甚,非永命之道也。伊洛诸贤,复阐圣学,天寿以续。自后多言学歧,寿原复窒。
维我明兴,德隆化盛,圣启道宣。于是越有阳明王夫子出际其时,直指良知,示人炯然,格物以致知精一之正脉也。常致此良知,不令昏昧,则刚健中正纯粹以精立天之常,是谓永言配命,天人合一,上下同流,何怨何尤,是谓知天。
吾师龙溪先生为夫子入室高第,极深研几,独得其宗,其致知也。寂感无迹,内外两忘。自居室,至于兄弟以御,于家邦声无不宜自言笑,至于服食以达,于出处各中其节,虚受弘包,垢净俱融,精义入神,逆顺以化,一念成年,浑沦无始,天寿平格,多历年所先生自有道矣。祖述“精一”配命,知天之微,而授受于良知之秘妙,丕显于四方,造我宁徽,用不迷群。
水西之会,十年于兹,六邑旁群,罔不来学,咸知格致之实,希天俟命,人用不疑。诗曰:“淑人君子,其仪不忒。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。”又曰:“正是国人,胡不万年。”先生之寿,发育乎万物,幽賛乎神明,其跻我生民,于仁寿康我国家,于无疆犹之乎。
水西之水也,溯之洙泗,其源同也。导之伊洛,其流同也。渊源同不息矣,悠久无疆,永延天命,奚可以年数计。世之言寿者,诞也,牋也,逆也,孤也,非予所得知也。诸君子咸曰:“吾以祝先生之寿,因得永命之道。子之言富矣。请书之以上,于先生就正焉。”
书籍。
是人类进步的阶梯
读书,使人进步
在黄山北门
关键词: